香港家書 香港電台 2014年8月9日

香港家書
宋恩榮

暉:

自從你15歲離港留學和工作,至今十多年,與你都是聚少離多。今年藉暑期之便到紐約探望你,能稍聚天倫。本來打算在紐約逗留三個月,卻因香港政改面臨關鍵時刻,不得不提早回港幫助朋友推動13學者方案,實在捨不得離開你。

你工作雖然十分繁忙,可是對香港的政局仍有精確的掌握,也明白推動政改的意義。我們兩父子都知道,如果政改觸礁而原地踏步,不但香港可能出現難以管治的局面,全國利益也會受損。我提早回港,不單只是希望能夠幫助朋友推動政改,也是希望香港將來能有健康活潑的環境,容許我們下一代,包括你和你的朋友,能夠回港發展。

記得初次跟你閒聊時提到13學者方案,你很快便掌握了方案的精要是提委會民主化,通過增加民選提委1200人,使提委會有一半民選議席。這樣市民便可透過民選提委參與提名特首候選人。至於選舉的提名方式和程序等細節,坊間認為難以明瞭,你卻能迅速掌握,的確是後生可畏。

你不但支持我推動政改工作,也對13學者方案有實質的幫助。記得在7月11日,13學者要求特區政府延遲提交政報告,希望社會有更多時間凝聚共識,林鄭月娥司長在翌日便迅速回應。當時我們一家人在紐約餐館用膳,我和香港的朋友,通過電子傳媒都看到林鄭對13學者的回應,不過還未找到林鄭回應的全文。當時你用手機很快便找到全文給我看,我便立即傳給香港的朋友。說到網上搜尋,我們上一代都沒有你們下一代敏捷。

回港後幾天,我們13學者便召開了第二次記招待會,發表了方案的改良版本,並倡議用「名單制」讓特首候選人出選。如林鄭所言,政改衹有狹窄的罅縫。「名單制」的目的,是讓香港成功通過這個罅縫,一方面能夠滿足基本法的要求,提委會須按「民主程序」提名特首候選人,另一方面則要照顧香港廣闊的政治光譜,讓泛民的人選有出選的機會。「名單制」的設計,是把泛民與建制的人選放入同一張名單,给提委會表決。這个設計,是催逼對立的雙方談判及妥協,使建制与泛民的人選都有出選的機會。

記得在七月下旬,我透過電話與香港的朋友談「名單制」。我們仔細推敲了幾天,還未有萬全的方案。記得當我們全家在紐約的餐館用晚飯,我向你提到「名單制」的問題,你敏銳地看到「名單制」會催逼對立的雙方磋商,更提出各種不同的磋商模式。你當時的見解,加深了我對「名單制」的思考。後來回港之後,我們13學者終於解決了「名單制」的問題,憑藉的是集體智慧,其中也包括了你的智慧。

在13學者的記者招待會後,我便馬不停蹄應付傳媒的訪問。13學者方案成為傳媒焦點,固然值得高興,可是我同時感到莫名的無奈和悲哀。我們是學者而非政治人物,在政改這關乎香港前途的問題上,社會應該有多種既符合基本法,又能照顧香港政治現實的政改方案。政改的罅縫雖然狹窄,香港仍然應該有多種合法、合情、合理的方案供市民考慮。政改咨詢開展至今已有一年,為何我們社會祗會在一些不合憲法和不切實際的口號上浪費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為何要到最後一刻,我們才明白要集中討論提委會民主化?為何要到最後一刻,我們才知道要凝聚共識?13學者方案祗是一家之言,傳媒在這最後一刻聚焦這方案,正說明香港社會的創意是如何貧乏。在設計政改方案問题上,香港幾乎交了白卷!

如今香港走向兩極分化,政治人物發聲的目的,往往是為了表態而非真誠的對話和溝通,祇有喊口號而沒有虛心聆聽。在這社會嚴重撕裂的時刻,讓我以法蘭西斯的禱文與你共勉:「使我作祢和平之子,在絕望之處播下祢盼望;在幽暗之處播下祢光明......」。在政改前路幾乎絕望之際,我們祈求一線曙光。

爸爸
2014年8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