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調看市民對「一國兩制」的疑慮 星島日報 2019-02-28

從民調看市民對「一國兩制」的疑慮

   「民主思路」最近發布「一國兩制」指數第四次報告,指數為香港市民及國際智庫兩方面評價的平均值:香港市民的評價取自電話調查內市民對九個「一國兩制」範疇的評分,國際智庫的評價則為其對香港自由民主水平的評分。從一七年中開始,「民主思路」每半年進行民意調查及收集國際指數更新「一國兩制」指數,一八年底完成第四次民調,結果已經於本周一公布。我們在第四輪電話調查更提出新題目,了解市民對二○四七年後是否繼續實行「一國兩制」的意見。

九個範疇首次全數下跌


  調查發現,市民對現時「一國兩制」的現況評價並不高:按零分至十分的尺度,一國兩制九個範疇的平均評分,由半年前的五點零五分下降至四點八四分,跌幅為百分之四點二,四輪調查中,跌幅首次達統計上顯著水平;此外,九個範疇於四次調查中首次全數下跌,其中「維持原有生活方式」、「言論自由」及「獨立立法權」三個範疇的跌幅達統計上顯著水平,情況值得執政者警惕。過去半年政府民望下降,又發生取締香港民族黨及馬凱簽證的爭議,相信對市民的評價有負面影響。

  調查同時發現,認為二○四七年後應該繼續實行「一國兩制」的市民多達七成六,認為不應該的只有百分之八。不同年齡、教育程度和政治傾向的組別,對繼續實行「一國兩制」的支持度均高企,就是對「一國兩制」常有批評的「本土及自決派」,認為二○四七年後應該繼續實行「一國兩制」的比例也高達七成二。綜合以上的結果,說明即使市民對當前「一國兩制」的實施狀況有不少批評,他們依然相信「一國兩制」是適合香港未來的體制。

  市民對現時「一國兩制」的狀況有不少顧慮,其實是意料之內。「一國兩制」是史無前例的嘗試,需要發展及磨合。人大釋法及中央要求特首就取締香港民族黨事件提交報告兩宗事件,均引起不少爭議。從這些爭議可以看到,香港市民及國際社會對「一國兩制」的性質有不少誤解。就這兩宗事件,我們可以討論中央的做法是否明智,可是我們不能質疑,在「一國兩制」的安排下,中央政府的確擁有憲制賦予的權力進行釋法以及要求特首就保障國家安全的問題提交報告;換言之,兩宗事件都沒有違背「一國兩制」的憲制安排。

民族黨事件無違背憲制安排

  回歸二十一年,儘管發生了許多有關「一國兩制」的爭議及抗爭,本地和外國的輿論亦不斷質疑香港是否能夠在共產黨領導的國家之內維持自由,可是香港仍然是全球最自由的地區之一。按照美國傳統基金(Heritage Foundation)編制的經濟自由指數,香港連續二十五年排名世界第一。按照美國卡托(Cato)及加拿大費沙(Fraser)研究所編制的人類自由指數(為「經濟自由指數」和「個人自由指數」的平均值),香港排名全球第三,緊次於新西蘭和瑞士。

  正如任何史無前例的制度一樣,「一國兩制」實踐時遇到困難與挑戰實屬意料之中。香港經歷了一百五十多年的殖民地統治,歷史上香港人是「化外之民」,對保障國家安全恐怕沒有甚麼感覺;不過對於任何國家的國民,保障國家安全其實是基本的國民責任。如果香港市民明白保障國家安全的重要性,相信「一國兩制」的發展將會更加順利。

宋恩榮
「民主思路」召集人(研究)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所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

本土優先 才能緩解陸港矛盾落實 星島日報 2019-02-14

本土優先 才能緩解陸港矛盾落實

  近日香港再度出現有關新移民和內地旅客的爭論,焦點是他們是否「逼爆」香港的元兇。香港一直是移民城市,也是旅遊之都,不能閉關自守,不過新移民及內地旅客的確對香港的公共服務造成一定壓力,需要政府認真處理,否則會出現民怨沸騰的局面。

  本土情緒升溫容易滋長本港民眾對內地敵對的態度,甚至助長港獨思潮,我們需要明確區分本土情懷與分離主義。一六年五月,張德江委員長訪問香港的時候,曾清楚說明兩者的分別。他說:「鄉土情懷人皆有之。我是東北人,我愛我的家鄉;我是中國人,我愛我的祖國……香港同胞對自己生活方式和價值理念的珍視,理應得到尊重……『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這就是對香港『本土』實際情況的最好照顧。現在,有極少數人排斥一國、抗拒中央,甚至打出『港獨』的旗號,這不是『本土』問題,而是以『本土』之名行『分離』之實。這是否違背了『一國兩制』的初心?這對香港是福是禍?」

新移民能紓勞工短缺

  其實香港市民過去對新移民和外來旅客都抱正面的態度,本土及排外情緒的興起是近年才出現。限制內地居民移居香港的單程證配額,從港英時代的一九八○年已經設定在每天一百五十人的水平,至今已經是三十九年;只因近年政府增闢土地、建造公屋和醫院步伐緩慢,才出現「逼爆」公共設施的局面。筆者在本欄曾經多次反覆強調,削減新移民的單程證配額其實並不符合香港的利益。香港近年生育率不斷下降,就是加上新移民,人口增長仍然十分緩慢。根據統計處的估計,香港勞動力的數目今年已經達到頂峰,此後會出現負增長,勞工短缺的問題會愈來愈嚴重。從二○四三年開始,總人口更會出現負增長。新移民平均比本地居民年輕十年,能夠有效紓緩香港勞工短缺及人口老化的問題。無論是增闢土地,或者建造公屋、安老院和醫院,都需要大量勞工。如果大幅削減新移民配額,香港不單止無法解決公屋和醫院的短缺,香港經濟更會像日本一樣進入長期停滯的困局。

  自由行的安排從○三年中開始,當時幫助香港經濟從「沙士」疫情的低潮復甦,廣受市民歡迎。不過,○九年「一簽多行」的安排卻引致內地遊客爆炸性增長,造成過度擠逼。本土主義者一二年開展的「驅蝗行動」,使到陸港兩地矛盾白熱化。一五年四月「一簽多行」改為「一周一行」, 緩解了兩地的矛盾;可是最近港珠澳大橋和高鐵通車帶來大量不過夜旅客,重新挑起兩地的矛盾。

  作為開放城市,香港難以閉門趕客。不過香港政府在擴充容量、旅客分流和管理公共設施卻不夠積極,例如在海灘營地及青年營舍,未能落實港人優先的原則,不斷出現內地遊客濫用這些設施的情況;又例如邊境購物城多次延誤,落成後只有少數商戶進場,門堪羅雀。政府要有效落實本土優先,才能緩解陸港兩地的矛盾。

宋恩榮「民主思路」召集人(研究)、香港中文大學亞太所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

社運人士是否真的支持發展棕地? 星島日報 2019-02-07

社運人士是否真的支持發展棕地?

  在去年的「土地大辯論」中,香港的社運人士似乎是最大力支持發展棕地的群體。他們倡議「先棕後綠後藍」 (即先發展棕地,其次是綠地,最後才是填海)的口號;也大力提倡政府應該使用土地收回條例的尚方寶劍收回棕地和農地發展,毋須以公私合營的方式與擁有農地的地產商討價還價。其後土地供應小組認為發展棕地得到壓倒性的民意支持(電話調查發現接近八成市民支持發展棕地),該小組的報告書也以列出發展棕地為十八個土地供應方案的首個選項。

  不過,東北發展超過十年的爭議顯示,收回東北棕地和農地的最大阻力,恰恰是來自香港的社運人士。首先,他們多年前已經妖魔化東北發展是要把東北變成「深圳富豪的後花園」;然後他們支持東北棕地上的商戶及寮屋住戶提出「不遷不拆」及「原區安置」的要求,並在一四年帶領當地的商戶及村民衝擊立法會,其中十三名涉及暴力衝擊的示威者因此被判入獄。

  東北發展其實完全符合社運分子在「土地大辯論」中高唱入雲的口號,就是動用土地收回條例收回棕地和農地發展,實現「先棕後綠後藍」的原則。東北發展對解決香港土地和房屋的短缺問題十分重要,將提供七點二萬個房屋單位(其中近七成為公營房屋),為約十九萬人提供居所,預計發展將會影響目前棕地和農地上約一千五百個住戶及四百四十個商戶。

  經過長達十年的爭論,東北發展首階段建設工程,去年年底終於獲行政會議批准,並於十二月中刊登憲報,今年將達到展開收地的階段。政府將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六十八公頃私人土地(包括棕地和農地)。為了回應受清拆行動影響的棕地作業者的關注,政府將會向合資格的戶外/露天業務經營者提供新增的特惠津貼作為提出法定申索以外的選項。為了回應居民原區安置的訴求,立法會已經於去年通過「加強版」的特惠補償和安置安排,進行收地清拆的補償費用將超過一百三十三億元。這個數字還未包括為受影響村民提供安置房屋,協助農民復耕及重置安老院舍等等開支。這些新增的特惠補償和安置安排會成為先例,將來政府收回棕地和農地的成本會大幅提高。

「不遷不拆」發展遙遙無期
  就是如此,東北發展的收地程序是否能夠順利完成還是未知之數。東北部分居民仍然堅持「不遷不拆」;朱凱廸議員仍然認為「加強版」的特惠補償並不足夠,他要求非原居民的待遇應該與原居民看齊。其實香港原居民一直有合法使用新界土地的權益,寮屋居民並沒有業權,只是「暫準存在」,要求兩者待遇看齊,是否符合法治社會的精神及原則?

  東北發展從二○○八年起步,預計最快二○二三年才有首批居民入伙,需時最少十五年。如果香港的社運分子繼續反對政府收回棕地及農地發展,香港市民安居樂業的日子將會是遙遙無期。



宋恩榮「民主思路」召集人(研究)、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