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agazine.caijing.com.cn/20150623/3910667.shtml
自由行的負外部性已是路人皆知。與之相比,自由行的正外部性其實也不可小覷,但我們在進行公開討論的時候,卻經常會忽略掉這一點
因實施「自由行」政策,近年來內地到香港的旅客數量猛增,而這也成為香港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自由行反對者經常會引用旅遊業在香港經濟中的佔比不高來質疑自由行的意義;而自由行的支持者則認為,官方的統計數據低估了自由行的連鎖利益,或者說它對「一系列相關產業」的所帶來的貢獻。
目前看來,這些討論尚處於「數量有餘,質量有限」的尷尬境地。本文結合我近年來的相關研究成果,從數據角度切入,對「自由行」得出一些定性之外的定量判斷,並提出相應建議。
「佔比最小」產業
就整體旅客數量而言,從2000年到2013年,到香港的非內地遊客增長率為年均3%左右,其在全部旅客中的佔比,則從71%降低到了25%。與此同期,內地訪港旅客的數量則以20%的年均速率增長,其在全部旅客中的份額,也從29%上升到75%。
自2003年起受SARS影響開始實施「自由行」政策後,從2004年到2013年間,自由行旅客的增長速度為年均23%,其在全部旅客中的佔比,也從2004年的20%上升到了2013年的51%。自2009年4月起,自由行旅客的增速加快,這是因為中央政府針對深圳市的常住居民開始實施「一簽多行」政策。從2009年到2013年間,「一簽多行」旅客出現爆炸式增長,從不足150萬人次,猛增到超過1200萬人次。到2013年時,這一部分旅客已佔到了全部自由行旅客中的44%。
在我的統計範圍內(因產業數據統計延遲,本文產業數據截止到2012年底,自由行人數等相關數據截止到2013年底),在全部內地訪港旅客中,非自由行旅客的人均在港支出,要高於自由行旅客(2007年除外)。這是因為非自由行旅客來自內地距離較為偏遠的地區,他們願意在港的時間更長。而從2009年開始,自由行旅客的人均在港支出也出現下滑,這是由「一簽多行」旅客所造成的。他們來自鄰近的深圳,其中的九成並不在香港過夜。結果是自2009年起,自由行和非自由行旅客的人均在港支出差距逐漸拉大。但與其他非內地旅客相比,自由行旅客的在港支出仍然較高,因為自由行旅客願意花更多的錢進行購物。
我們經常在傳媒相關報道中見到的一個說法是,自由行對香港經濟迅速走出SARS陰影有著巨大的貢獻。但就數字來看:2012年時,到港旅客總數為4900萬人次,其中2300萬人次為自由行旅客。與這一龐大的數字相比,官方統計顕示其對香港GDP的貢獻卻相對有限:據2012年的香港官方統計,自由行旅客(全部旅客)的消費支出,佔GDP的比例為5.4%(11.8%),然而其對於GDP的增加值部分而言,卻只貢獻了1.3(3.9)個百分點。這是因為自由行旅客的支出高度集中於零售消費(購物),但因大部分商品都源於進口,其增加值相當有限。
從絕對數字而言,自由行旅客所帶來的收益並不是一個小數字。但相對香港其他支柱產業,旅遊業佔GDP的比重則最低。香港政府將本港的支柱性產業分為四類:金融服務業、旅遊業、貿易與物流業、以及專業服務和其他生產型服務業。在對GDP的貢獻佔比方面,貿易與物流業的佔比最大,構成了GDP的25%,旅遊業(包括入境及出境游)則佔比最小,只佔了整個GDP的4.7%。有鑒於旅遊業這一話題在香港社會所引發的討論的熱切程度,以及它在四大支柱性產業中的佔比最小這一事實,二者之間存在的強烈對比,或許會讓人感到驚訝。
對經濟增量(GPD與就業增長)的貢獻
旅遊業佔GDP總量的比重雖然低,可是從增量的角度計算,旅遊業對經濟增長﹙包括GDP和就業的增長﹚的貢獻卻十分可觀。結合政府的相關公開數據及我的研究,論文圖表16顯示出了2004年到2012年間旅遊業與其他關鍵性產業對香港經濟增長的貢獻。
我選擇2004年作為數據起始年,因這是自由行政策得以完整執行的第一年,也是香港走出SARS影響的第一年。而2004年到2012年可被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為2004年——2007年,後一階段為2007年——2012年。在前一階段,香港經濟得以快速復蘇。2003年時,香港的失業率達到頂峰的7.9%,到2007年時,失業率則下降為4%,已接近充分就業。伴隨著這一狀態的到來,香港經濟也從前一階段的增速7%下降到第二階段的2.5%——當然不可忽視的是,始於2008年的全球金融風暴,也對香港經濟產生了負面效應。
在第一階段,自由行旅客帶來的直接經濟增長總值為47億美元,與此同期,香港的GDP增長了3199億美元。因此對於GDP的總值增長而言,自由行旅客的貢獻為1.5%。在第二階段,自由行旅客的貢獻率已上升至4.8%,這是因為對於內地旅客來說,自由行已變得日益普及。與之相應的,從2004年——2012年間,自由行旅客和全部旅客對香港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4%和7%。這個貢獻率頗為顯著,但仍然並非舉足輕重。
在第一階段,就四大支柱產業來說,金融服務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48%。這是全球金融風暴襲來之前的「非理性亢奮」狀態。與之相比,其他三類支柱性產業對香港GDP增長的貢獻就非常有限了。在第二階段,金融服務業因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影響萎縮了,而其對香港GDP增長的貢獻也變成了負數。因此,其他三個支柱性產業的貢獻率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
綜合這兩個階段的數據來看(從2004年——2012年),金融服務業對於香港GDP增長的貢獻依然是首位的(20.7%),接下來的是貿易與物流業(19.4%),專業服務業與其他生產型服務業(16.2%),以及旅遊業(7.7%)。旅遊業貢獻可觀,卻排名末尾。
論文圖表17則顯示了旅遊業和其他支柱產業對香港就業增長的貢獻。從2004年到2007年,自由行及全部入境游對香港就業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1%和15.6%。全部入境游對就業增長的貢獻率,超過金融服務業的11.6%。這是因為與金融業相比,旅遊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
從2007年到2012年,自由行及入境游對香港就業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5.8%和33.3%。在香港的四大支柱性產業中,旅遊業成了就業率增長的首要貢獻者。這種現象之所以出現,是因為其他行業的就業出現收縮。貿易及物流業曾是香港GDP和就業的主要來源,但因深圳港的低價優勢,香港的港口產業已在收縮。2007年時,上海的集裝箱運輸業已超過香港,也正是因為香港的貨物運輸被分流至深圳港了一部分——就這一行業來說,深圳已超越香港。
對香港來說,其海運業務被超越,空運業務的增長仍然強勁。此外,香港的轉口貿易也在被離岸貿易所取代。雖然空運和離岸貿易能帶來更多產值,但是並非勞動密集,其對就業的貢獻十分有限。從2007年——2012年間,香港的貿易與物流業的產值仍然增長,但卻裁掉了71300名工人。有鑒於這一行業的大幅度裁員,旅遊業和其他產業的就業增長對維持香港的充分就業而言,就顯得異常關鍵了。
在2004年——2012年間,旅遊業對香港就業的貢獻,躍居至香港四大支柱性產業的第一位。其次是專業服務和其他生產型服務業,以及金融業。
旅遊業位居榜首有三點原因:首先,遊客消費支出迅速增加;其次,在四大支柱型產業當中,旅遊業是勞動密集型程度最高的行業;第三,貿易與物流業的大幅度裁員。從2007年到2012年,自由行旅客,是旅遊業就業崗位增加的主因——創造的相關就業崗位數量為45483個,佔全部旅遊業崗位增加總數59500個當中的76%以上。假如沒有自由行的迅速發展,香港的失業率會顯著提高。
假如沒有「自由行」
數量日益增長的自由行旅客,對GDP貢獻頗為有限。在2012年時,與非內地遊客相比,自由行旅客的在港支出要高出7%,但是與非內地旅客相比,在增加值方面,自由行旅客的貢獻只有其51%。如前所述,這是因為自由行旅客的支出高度集中於零售消費(購物),但因大部分商品都源於進口,其增加值相當有限。此外,自由行旅客在跨境交通方面的貢獻其實也相對有限,因為他們大多是通過短程陸路而非長途空中交通來到香港的。
但自由行旅客對香港就業率的增長則是貢獻良多。原因有兩個:首先是香港整體就業率增長緩慢,其次則是香港旅遊業的迅速發展對新增就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在2007年——2012年間(2004年——2012年間),自由行旅客的消費增長,構成了其整體新增就業增長的約26%(18%)。在香港的所有四大支柱性產業當中,旅遊業是對就業增長貢獻最大的產業。
對於香港這樣一個已接近充分就業的經濟體
來說,旅遊業消費數量的增長,並不會產生太多的實質性收益。但是反過來,旅遊業消費的下滑,則會造成嚴重的居民收入下滑及失業率增加。對需求增長來說,充分就業會形成一種約束。但是反過來,如果需求下滑,就業和GDP都會相應減少。因此,假如自由行旅客數量減少,居民收入和失業的損失將相當顯著。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如果旅遊業不景,香港的生產成本(主要是工資和租金)將隨之下滑,其他產業可借機得到擴張。但在香港目前的語境之下,其他產業的發展前景面臨著一系列相當大的不確定性。如上所述,作為創造香港產值及就業崗位第一位的貿易與物流業,就面臨著相當大的挑戰。金融服務業的前景相對好一些,但作為非勞動密集型行業,它並不能創造多少就業崗位。假如自由行出現萎縮的話,香港失業率會出現顯著上升。
人群熙熙嚷嚷,各類設施擁擠不堪,自由行的負外部性已是路人皆知。與之相比,自由行的正外部性其實也不可小覷,但我們在進行公開討論的時候,卻經常會忽略掉這一點,因其並非顯而易見。有必要指出的是,旅遊業的負外部性的大小,其實與當地的旅遊接待能力高度相關。假如政府能夠顯著提升其接待遊客的能力的話,旅遊業所帶來的一系列負外部性其實會大幅度的縮減。事實上,人群熙熙攘攘,各類設施擁擠不堪,很顯然是遊客接待能力有限所導致的後果;而店鋪租金大幅度的上升,其實也是零售業場地不足的後果。對於這一系列負面效果中的絕大部分而言,是因為政府決策不當所導致的。隨著政府有效政策逐步有針對性的落地實施,自由行的正外部性將會超越其負外部性。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土地供應增加、勞動力人手增多、基礎設施的完善,都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才能實現。即使香港政府立刻採取一系列積極的推進政策,供應瓶頸也無法立刻得到紓解。有鑒於目前遊客的快速增長速度,以及與之相比香港土地及勞動力供應的不足程度,想要讓香港旅遊業的供需真正實現平衡,可能需要相當一段長的時間。因此,除了採取措施讓旅遊接待能力得到大幅度增長外,香港政府為緩解自由行所帶來的一系列負面效果,也的確應該考慮進行需求端的調控,限制一簽多行的政策,應該就是在此語境下出台的。
人群熙熙嚷嚷,各類設施擁擠不堪,自由行的負外部性已是路人皆知。與之相比,自由行的正外部性其實也不可小覷,但我們在進行公開討論的時候,卻經常會忽略掉這一點,因其並非顯而易見。有必要指出的是,旅遊業的負外部性的大小,其實與當地的旅遊接待能力高度相關。假如政府能夠顯著提升其接待遊客的能力的話,旅遊業所帶來的一系列負外部性其實會大幅度的縮減。事實上,人群熙熙攘攘,各類設施擁擠不堪,很顯然是遊客接待能力有限所導致的後果;而店鋪租金大幅度的上升,其實也是零售業場地不足的後果。對於這一系列負面效果中的絕大部分而言,是因為政府決策不當所導致的。隨著政府有效政策逐步有針對性的落地實施,自由行的正外部性將會超越其負外部性。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土地供應增加、勞動力人手增多、基礎設施的完善,都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才能實現。即使香港政府立刻採取一系列積極的推進政策,供應瓶頸也無法立刻得到紓解。有鑒於目前遊客的快速增長速度,以及與之相比香港土地及勞動力供應的不足程度,想要讓香港旅遊業的供需真正實現平衡,可能需要相當一段長的時間。因此,除了採取措施讓旅遊接待能力得到大幅度增長外,香港政府為緩解自由行所帶來的一系列負面效果,也的確應該考慮進行需求端的調控,限制一簽多行的政策,應該就是在此語境下出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