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須軟實力 港可作先鋒 經濟日報 2015年7月29日

一帶一路須軟實力 港可作先鋒

今日香港政府及商界都熱烈討論「一帶一路」為香港帶來的機遇。

按財爺曾俊華的說法,香港未來30年經濟發展的中心,就靠「一帶一路」。香港可發揮的角色包括融資、資產管理、離岸人民幣服務、貿易、航運、國際法律仲裁、總部及專業支援,及人才培訓和人文交流等。

迄今香港的討論主要集中在香港的商機,忽略了「一帶一路」的影響十分廣泛,除了經濟,還有國際關係、外交及社會和文化交流各個範疇。除了影響香港和國家,還會對全球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中國走出去 冀訂國際新規則

在過去30多年,國家通過改革開放迅速走向國際化,而香港亦成為國家邁向全球的橋樑。「一帶一路」的戰略標誌着國家不但接受國際化的準則,更要進一步參與塑造全球化的遊戲規則。中國領導成立的亞投行,打破了二戰之後70年來美國領導的「布烈頓森林亅(Bretton Woods)制度,是全球首個沒有美國參與的多邊國際銀行。

近年中國外援數額龐大,大部分是無償的雙邊援助,條件是受援國需要在外交上支持中國,或售賣天然資源(石油、礦產)給中國。這種模式成效並不理想,容易引起「新殖民主義」的指控,並往往縱容受援國的政府專權及貪污。亞投行的成立標誌着中國外援策略採納現代化國際準則,由雙邊走向多邊,由政治因素走向經濟及可持續發展等因素。

在接受現代國際準則時,中國也主動塑造新的國際準則。亞投行的目標有別於世界銀行和亞洲發展銀行。後者的核心任務主要是減貧,亞投行的核心任務卻是通過投資準商業性的基礎設施,實現亞洲地區的互聯互通。亞投行除了要參考世界銀行的管治模式和貸款準則,也要嘗試建立嶄新的國際管治模式和準則以適應亞投行的核心任務。對傳統上傾向閉關自守的中國來說,這個嘗試是極大的挑戰。

港角色 遠超金融專業等範疇

香港在國家對外經濟戰略中的角色,其實遠超金融、專業服務、航運、物流及法律仲裁等範疇。廿一世紀的國際關係,除了軍事、政治,經濟等「硬實力」,還要講究文化和傳媒的「軟實力」。香港一直是全國最國際化的城市,也是東西文化交滙的橋樑,是國際傳媒中心,也是眾多國際民間團體(包括NGO)滙聚的都市,擅於適應和處理多元文化社會的矛盾。

香港為國家提供了「軟實力」的多元對外平台,國家可以透過香港的國際傳媒發揮影響力。香港有眾多來自東南亞和全球各地的僑社,國家可以透過這些僑社拓展對外關係。

亞投行的籌建和營運,不但包括眾多亞洲區的國家,還包括不少西歐國家。亞投行的管治及其在各國投資的項目,將受國際傳媒和眾多民間團體(包括環保團體)高度關注。國家要善於和國際傳媒和各國的民間團體打交道,才能順利拓展「一帶一路」和亞投行的經濟戰略,而香港在此正可發揮其國際平台的關鍵作用。

港青棄狹隘思潮 助建新秩序


香港須提高其國際平台的競爭力,方能充分利用國家發展的機遇。香港須改善其競爭力的弱項,包括增加土地供應,培訓人才,加強研發投資及產業多元化等。

香港更須維持及進一步發展其獨特的強項,特別是香港在經濟自由、新聞自由、資訊自由及政府廉潔透明的優勢,並維護公平開放的營商環境,和公正的司法制度。為此,中央及特區政府須認真在香港落實基本法中對自由、人權和法治的種種保障。

如果香港的獨特優勢弱化,香港不單止不能保持其競爭力,「一國兩制」的前景亦蒙上陰影,而香港亦難以發揮其作為國家對外平台的重要作用,進而對人民幣國際化、「一帶一路」和亞投行的發展也有不利的影響。

發揮港優勢 重塑與國家關係


中國「一帶一路」的對外戰略,是進一步國際化,也是塑造新的世界秩序。作為全國最國際化和最開放的城市,香港要抓緊此機遇。香港的青年,如果能夠擺脫狹隘的本土思潮,利用香港開放和國際化的優勢,培養國際視野和國際頂級的專業知識,便能夠鞏固香港作為國家對外的橋樑,重新塑造香港與國家的關係,並進一步參與建立新的世界秩序。

撰文: 宋恩榮 民主思路理事、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客座教授
機構: 民主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