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效益和「一地兩檢」是十分複雜的問題,牽涉政治、法律和經濟三個方面。因篇幅所限, 本文不能全面處理這個複雜問題,筆者只想指出非建制派一般流行的三個盲點。
「大香港主義」的盲點
一地兩檢關注組的「替代方案」,提倡以「內地一地兩檢」取代「西九一地兩檢」,這是典型的「大香港主義」。非建制派把政府的方案(租借部分西九口岸給內地海關執法)標籤為「割地」,筆者並不同意「割地」這個煽情的標籤,不過筆者姑且借用這個標籤說明「大香港主義」的盲點。按香港非建制派的標籤,○八年在深圳灣實施的「一地兩檢」,是內地「割地」給香港執法,如今非建制派卻進一步要求內地在福田及深圳北兩個車站再割多兩塊地給香港執法。近年陸港兩地關係十分敏感,兩地網民不斷罵戰,內地不少群眾、學者和官員都埋怨中央一直推行的惠港政策。在這樣的情況下,香港的非建制派要求中央不斷「割地」給香港,是否強人所難?
選擇理想方案的盲點
香港坊間曾經提出多個有關高鐵清關的方案,包括「車上檢」、「兩地兩檢」、「西九龍站CIQ」(內地人員僅負責檢驗、檢疫及清關)、「北上預檢」等等。不少市民以為我們可以從這麼多方案中選擇最理想的,現實卻是任何牽涉內地人員在香港執法的方案(如「西九站CIQ」、「北上預檢」、「車上檢」等),都會受到司法覆核的挑戰。一旦法院受理非建制派提出的官司,訴訟可能曠時日久,縱使挑戰者最終敗訴,高鐵仍然可能在建成後無法如期開通。對政府而言,這是一定要避免的政治災難,是以政府需要設計挑戰者難以進行司法覆核的方案。政府的「三步走」方案,先得到人大授權香港向內地出租西九口岸,再由香港立法實施,挑戰者的司法覆核便難以成功。死纏爛打的政治鬥爭往往限制社會的選擇,這是香港必須面對的現實。
「短途客佔多數」的盲點
按政府的估計,高鐵六成的乘客,都是來往香港與深圳之間的短途客。非建制派因此認為,大部分乘客到深圳反正要落車,是以在深圳進行「一地兩檢」,甚至採用「兩地兩檢」,對他們都沒有影響;在西九進行「一地兩檢」,只是方便少數長途客,利益有限。這個看法的謬誤是忽略長途客從「一地兩檢」獲得的人均利益,遠超短途客獲得的人均利益。高鐵的天然優勢主要在於較長途的行程而非短途行程,況且陸港兩地已經有不少交通工具照顧短途客的需要(例如九廣鐵路和跨境巴士)。如果有大量短途乘客為了節省時間而選擇乘搭高鐵,那是建造高鐵的額外收穫,可說是錦上添花。可是因為短途客佔多數而廢棄「西九一地兩檢」,把高鐵貶為一般的城際直通車,便失去建造高鐵的原意,也不能充分發揮高鐵的優勢。
宋恩榮
「民主思路」召集人(研究)香港中文大學亞太所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