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狹隘本土 保香港國際舞台
上星期參加了「民主思路」的訪京團,與港澳辦的官員及研究港澳問題的學者交流,適逢香港自決和獨立的議題,在香港媒體鬧得沸沸揚揚,我們交流自然談到如何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應對港獨的主張。
我們接觸到的內地官員,固然擔心港獨思潮,卻沒有強烈鎮壓的意思,反而是民間的內地學者,對香港並無刑法處理港獨感到難以接受,覺得目前一國兩制的實施過於寬鬆,未能保障國家的利益。
內地青年學者(包括兩位在耶魯大學畢業的年輕人)對香港有負面印象,其實並不奇怪。民族主義一向是近代中國政治的主要動力,況且近年大國崛起,中國經濟成就舉世矚目,使內地青年人添加自信。內地人對香港出現「驅蝗」乃至港獨,不但不理解,更極度反感,而中央政府對基於愛國主義的民意,不可能置之不理。
中港青年 對一國兩制分歧大
平心而論,一國兩制本來就是矛盾與妥協的產物,在人類歷史並沒有先例。香港與內地千差萬別,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各方面,都有不少矛盾。在回歸首十年,一國兩制能夠順利運作,除了制度的設計,還有賴兩地的互信與包容。如今一國兩制的實踐已進入深水區,一國兩制較容易實施的部分(如換旗、更換行政長官、收回主權)已經完成,餘下的部分(如人心回歸、政改,和完成23條立法)需要攻克多種社會政治的深層矛盾,恐怕並不容易。
青年人是社會的將來,內地青年對一國兩制的看法,與香港的青年水火不容,將會動搖一國兩制的根本,筆者對此深以為憂。為了一國兩制的前途,筆者對兩地的青年有以下一些不中聽的話:
對內地青年的話
香港主權回歸已於1997年實現,未實現的是人心回歸,而人心回歸不能通過高壓手段達至。根據香港的民意調查,從1997到2008年,香港市民各個年齡組別(包括年輕人),對國家的認同明顯上升,相信與回歸初期中央對香港的寬鬆政策有關,不過港人對國家的認同在2008年後卻急速下降。
港人身份認同 易受國策影響
從中國收回香港頭十年的經驗來看,港人的身份認同容易受國家政策影響,香港年輕人並非「天然獨」。中央如果希望挽回人心,並非無法可施。
當年鄧小平先生提出一國兩制這個史無前例的構思,不單因為香港經濟對國家有重要貢獻,更是為了吸引台灣回歸。如今台灣人心愈走愈遠,吸引台灣回歸並不容易,不過一國兩制如果失敗,肯定不利台灣回歸,反之則有利於國家統一。從民族主義的立場出發,如果香港人心回歸不能實現,不單是中華民族復興大業的污點,也不利於國家統一。
對香港青年的話
民族主義是近代中國政治的主軸,倡議港獨不單是與中國政府為敵,也是與大部分中國人民為敵,而容許香港獨立的中國政權會失去合法性,是以中共不會容許香港獨立。就是中共倒台,接任的政府也不會容許港獨。
再者,港獨沒有軍隊支持,沒有國際法確實的根據,也沒有哪個國家會為港獨而得罪中國,港獨根本沒有成功的客觀條件。倡議港獨的青年可能吸引到一些選票,從而極速上位,卻會挑起中央官員和內地人民的敵意,客觀後果是「港人治港」的空間會因此縮窄,香港的投資環境也會惡化,香港大部分市民要為少數激進分子的「理想」埋單。
追求「去中國化」 港自廢武功
香港年輕人厭惡中共政權,筆者對此十分理解,不過中共歷史不到100年,中國文化的歷史卻有幾千年,因為厭惡中共而推行「去中國化」,肯定是因小失大。如今奧巴馬總統以「重返亞洲」作為美國外交主軸,是因為美國認為廿一世紀是亞洲與中國的世紀,西方同時也有不少知識分子認為廿一世紀是中國文化復興的世紀。廿一世紀的人類文明,將融合大量中國文化要素。在這樣的背景下,香港青年追求「去中國化」,無疑是自廢武功,自絕於國家民族,也自絕於世界潮流,不但縮窄香港的生存空間,亦削弱香港在國內和國際舞台的話語權。
對兩地青年的期望
記得鄧小平先生在中日建交時,被問到釣魚台主權爭議的問題,他當時表示:我們這一代缺少智慧,談論這個問題達不成一致意見,下一代比我們聰明,一定會找到彼此能接受的方法。筆者衷心希望,香港和內地的青年不但比上一代聰明,更有全球的宏觀視野,能夠超越狹隘的本土主義和民族主義,能攻克一國兩制的多種矛盾,進而共建一個多元、開放和包容的廿一世紀中華文明。
撰文: 宋恩榮 「民主思路」理事、香港中文大學亞太所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
機構: 民主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