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業是港發展主要瓶頸 星島日報 2017年4月6日

建造業是港發展主要瓶頸

  最近特首選舉,每位參選人的政綱都長達數十頁,可謂巨細無遺。四位參選人都強調要大力增闢土地及興建房屋,可是都沒有提到香港建造業工人不足及成本高昂,根本難以進行更大規模的建設。

建造業是香港發展的主要瓶頸,香港年輕人不願意進入建築業工作,建築工人不斷老化,平均年齡已達四十六歲,生產力難以提高。香港建築成本不斷上漲,成本之高令人咋舌。根據建築資產設計及諮詢公司凱諦思(Arcadis) 二○一七年三月發布的調查顯示,香港建築成本僅次於紐約成為全球第二高,在亞洲城市中,則超越東京成為亞洲最高,是以香港大型工程不斷出現延誤及超支。

在港英年代,政府能迅速建設赤鱲角機場並完成龐大的玫瑰園計畫,靠的是入口建築工人,可是香港回歸後卻因為政治阻力無法入口建築工人。建築業的瓶頸一天不解決,香港便難以大量增闢土地、興建房屋及發展新市鎮。香港住屋難、青年上樓難的問題也難以解決。

  回歸二十年來 香港經濟表現強差人意,雖然有溫和增長,表現卻遠不如新加坡。二十年來,新加坡人均GDP的名義增長率,每年平均為百分之三點七五,比香港高出接近一個百分點。在一九九七年,香港的人均GDP為二萬二千六百美元,比新加坡高出約百分之六。

到了二○一六年,香港的人均GDP只有四萬零二百美元,新加坡卻為五萬二千八百美元,比香港反超前二成五。

  其實香港背靠增長極為迅速的中國經濟,外部條件比新加坡更為優越。可是香港內部矛盾尖銳,政府決策及執行能力較弱,未能充分利用中國發展帶來的機遇。經濟增長離不開需求與供給因素。

在需求方面,中國市場對香港服務的需求龐大(包括貿易、金融、保險、商業、旅遊、醫療及教育等服務),需求往往超出香港的負荷。香港毋須憂慮需求不足,卻要擔心供應能力追不上需求。香港增長的瓶頸主要在供給方面,需要擴張容量。香港與新加坡的土地與天然資源都短缺,同樣面對出生率低及人口老化的問題。擴容的主要手段是增闢土地、入口勞工及技術創新。新加坡政府大力填海增闢土地,大量輸入勞工及技術,積極推動創新,成績亮麗。反觀香港政府決策緩慢,被內部矛盾拖後腿,增闢土地進展遲緩,輸入人才及發展創新科技成效不彰,總體表現乏善足陳。

輸入工人解決問題

  如今特區政府換屆,香港有重新出發的機會,可是入口建造業工人是香港的政治禁區,四位參選人都不敢提出以入口勞工來解決香港建造業的瓶頸。筆者希望新的特首能夠真的「議而有決、決而有行」,在修補社會撕裂,創造比較和諧的氣氛之後,能夠打破政冶禁區,靈活入口建造業工人,解決香港發展的瓶頸。

宋恩榮 「民主思路」理事香港中文大學亞太所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