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大嶼」:「倒錢落海」或「倒沙成金」? 星島日報 2019-03-28

「明日大嶼」:「倒錢落海」或「倒沙成金」?

「明日大嶼」計畫公布以來,反對者認為該計畫成本高昂,是「倒錢落海」;贊成者則認為土地是香港最寶貴的資源,賣地收入將會遠超填海的成本,計畫是「倒沙成金」。

  發展局上星期公布了「明日大嶼」計畫的初步成本及土地收益估算,估計計畫的成本為六千二百四十億,土地收益為一萬億左右,收益遠超成本。計畫不會掏空庫房,還會有可觀的進帳。

拆解成本收益估算的質疑

  不少論者認為政府低估了成本及高估了收益。在成本方面,當局按一八年九月的工程價格計算成本,沒有考慮近年工程價格上漲速度遠超整體經濟的通貨膨脹。此外,近年不少超大型工程大幅超支,「明日大嶼」計畫的成本恐怕將會高達一萬億。在土地收益方面,論者強調地價十分不穩定,一旦香港經濟不景,土地收入將會大幅下降。

  以上的質疑其實以偏概全,需要仔細拆解。首先,當局對成本的估計是按現時價格計算,賣地收益的估計同樣按現時的價格計算,兩者皆按完全可比的口徑計算。過去十年,香港建築工程投標價格指數上升約一點四倍;住宅物業價格指數更上升三點一倍。如果以過去的經驗推算將來的價格,「明日大嶼」計畫的土地收益將大幅超過一萬億,將遠遠拋離建築成本。

  過去十年香港工程價格飛漲,超大型工程出現大幅超支,主要原因是有過多的超大型工程集中在這十年間一同上馬,超過香港建築業的負擔能力。曾蔭權首先在○七年《施政報告》提出十大建設計畫,其後為了應付○八年爆發的金融海嘯,更以大型基建刺激經濟。在這政策背景下,高鐵香港段、港珠澳大橋、中環灣仔繞道、沙中綫、機埸三跑等項目皆迅速上馬,政府基建工程開支佔財政總開支的比例,也從○九╱一○年度的百分之九點四大幅上升至一六╱一七年度百分之十九點三的高位。不過,隨着超大型工程相繼完成,此比例已經迅速下降至一八╱一九年度的百分之十四點三。今年公布的一九╱二○年度預算,此比例更進一步跌至一成三。香港的工程價格指數,也在一六年第三季到達頂峰後回落,至一八年第三季一共回落了百分之四點二。

  展望未來十五年,除了「明日大嶼」,香港並沒其他超大型工程進行。近年香港建築業,在吸引年輕人入行及提高生產力(例如裝嵌預先建造組件的房屋)方面皆有一定成效。估計「明日大嶼」的工程不會超越香港建築業的負擔能力,超支的風險會大幅降低。未來香港政府財政每年能夠承擔約一千億元工程開支,「明日大嶼」的工程分開十多年進行,每年費用不過幾百億,不會造成過重的財政負擔。

計算收益已含逾三成折讓

  在土地價格方面,過去地價飛漲,政府財政收入因此大幅增加,累積一萬億以上的財政儲備,主要是因為回歸後政府增闢土地步伐緩慢,高地價並不符合社會福祉。政府不應該採用高地價政策,不過也不應該賤價賣地。政府應該加快增闢土地的步伐,容許過高的地價出現適度調整,直到增闢土地的邊際收入,剛好彌補增闢土地的邊際成本。

  「明日大嶼」土地收益將達一萬億的估計,是假定每平方呎住宅樓面地價為一萬元到一萬二千元左右,與最近啟德每平方呎約一萬七千多元的樓面地價比較,已經有三成多折讓。換言之,就是香港的樓價出現顯著調整,「明日大嶼」計畫仍然不會掏空庫房。




宋恩榮

民主思路聯席召集人(研究)香港中文大學亞太所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