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青對北上大灣區發展轉趨積極 信報 2019-05-08

粵港澳山水相連,三地的民間往來和經濟聯繫由來已久。隨着高鐵通車及港珠澳大橋啟用,節省鄰近城市的通勤時間,令升學、工作、居住、退休等跨境生活模式愈趨可行。

不過,當政商界不遺餘力地推廣大灣區機遇時,民間似乎未有積極響應,形成官熱民冷的對比。究竟市民會不會因為這個國家級規劃而考慮北上發展?尤其是大灣區以創新為主軸,聚焦青年創業,年輕人的意願更加值得關心。

市民支持參與大灣區發展

民主思路委託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每半年進行隨機抽樣的電話調查,發布「一國兩制」指數定期追蹤「一國兩制」的實施概況及其他熱門議題,自2017年中迄今已完成四輪民調。最近兩輪民調於去年年中及年底進行,針對市民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取態加入新調查題目,能夠了解這半年間市民取態的轉變。

我們首先詢問市民對大灣區的認識程度。由以10分為滿分,平均分由2018年中的3.85分上升至年底的3.94分。雖然熟悉程度在半年間有所提高,但市民對大灣區的認識不算深入,仍須更多宣傳。

我們進一步詢問市民是否支持香港參與大灣區發展。表示支持的市民在兩輪調查均佔大多數,同樣以10分為滿分,平均分由6.3分微跌至6.27分。雖然錄得降幅,但整體仍然傾向支持,而且不同年齡群組之間無顯著差異,證明輿論一般認為青年較為反對大灣區發展的說法並不成立。

如按政治傾向劃分,建制派對香港參與大灣區發展的支持度較高,且正在上升,評分由8.1分增長至8.7分,升幅達到統計上顯著水平。溫和派傾向支持,兩輪評分皆是6.4分。這兩個派別佔成年人口超過四分之三,共同認為香港應該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然而,非建制派支持者的態度轉趨負面,評分由5.4分下跌至4.6分,由傾向支持轉為傾向反對。他們部分人認為大灣區將會削弱香港的自主權,值得政府釐清。

青年北上意願最低攀至最高

在社會開始探索大灣區機遇的時候,我們嘗試觀察市民會否考慮前往大灣區其他城市居住或發展。附【表】顯示最近一輪調查中,只有13%的市民會考慮,13.4%或者會考慮,但62.6%不會考慮。

必須留意的是,無論在任何地方,願意前往境外居住、就學、工作或退休的人向來也是少數,所以考慮北上的市民數目孰多孰少,不宜就此定論。不過,比較兩輪調查,「會考慮」前往的輕微上升,「不會考慮」的輕微下降,慢慢向考慮北上傾斜。

青年(18至29歲)北上的意願更有顯著變化。在2018年中的調查,只有8.1%的青年會考慮前往大灣區其他城市居住或發展,是比例最低的年齡組別。6個月後,青年的取態急轉。

至年底,14.9%的青年會考慮前往,是比例最高的年齡組別;48.8%不會考慮,是比例最低的年齡組別。青年的不願意度淨值大幅下降19個百分點,跌幅達統計上的顯著水平。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於今年2月中發布,我們的調查在《規劃綱要》發布前進行,相信普羅市民未充分了解大灣區的發展藍圖,所以多以觀望態度對待。

中大亞太所在《規劃綱要》發布後,於2019年3月再進行調查,發現「會去」和「不會去」大灣區內地城市生活或工作的市民,分別為37.8%和41.8%,比數接近,顯示大灣區的機遇有一定吸引力。

市民廣泛支持香港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考慮前往區內其他城市發展的人數尚少,卻正在增加。年輕人偶爾抱怨香港居住空間狹窄、職業選擇單一,他們適應力強、移動力高,減少抗拒回內地發展也是合理的選擇。

雖然轉趨積極只是初步表態,始終北上發展是個人意願,由社會經濟因素決定,不得不經過事業前景、工資水平、生活環境等實際考慮才會付諸實行,但是在大灣區自由流動這種生活模式,對願意開拓其他機會的市民而言,無疑是多一個向外闖的選擇。 



宋恩榮為民主思路聯席召集人(研究)、香港中文大學亞太所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
潘學智為香港中文大學滬港發展聯合研究所副研究員